彻底打破信息不对称,留学规划终于有了"正版教材" | 发福利了
还有半个月左右,美国大学早申请就要截止了,爱操心的老母亲们大概也是睡不好了。前段时间,有家长深夜和笔者吐槽说:留学行业要是有正版参考教材就好了,如今这市面上传递的信息,真是人云亦云,真假参半啊!
比如,现在很流行的“活动全球化”,暑假花上10几天的时间,去东南亚修厕所,去非洲支教,去华尔街做金融调研……钱是烧了不老少,有没有用真的不知道!
再比如,很多家长始终搞不明白的:SAT考试到底能考几次?有人说考超过3次会被取消资格,也有人说分刷得越高越好,现在考6、7次的大有人在……到底该信谁?
乱花渐欲迷人眼,到底该信谁?有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角度,就是美国大学招生官的视角,毕竟,他们才是裁判员。
哈佛前招生官Chuck Hughes就曾说过:距离学校车程一个半小时之外的短期活动,都是值得怀疑的。可能某同学确实做了非洲活动去了顶尖大学,但从招生官来看,他们更关注的是社区活动、离得近的活动,前者是个特例,后者是个广泛普遍现象,我们不能以特例,而且未必准确的特例来给学生做规划。
再比如SAT考几次的问题,其实没有学校硬性规定你SAT考几次,但招生官会建议考SAT最好不超过3次,是因为在过往大数据中,考试次数超过3到4次的,太浪费时间了不说,考试成绩很可能不升反降!
那么,如果能够提前知道大学招生官是如何审阅申请材料的,比如:
他们会花多少时间看文书?
是否更喜欢IB课程多过A-Level?
更喜欢学术竞赛还是兴趣活动?
身份国籍是否影响录取?……
不就等于给了广大老母亲们一本靠谱的“留学规划教材”嘛!
这就是“爸爸真棒”联合“益博国际”持续三年做“美本申请招生官系列”公益项目的初衷:让藤校招生官帮助学生、家长系统梳理留学规划路径。
历经3年沉淀
7位藤校前招生官
57期留学规划课
全面梳理留学规划路径
第一年,我们用文字走进藤校招生办,大面上了解招生流程;第二年,我们用辩论擂台的形式,听到了不同学校招生官的观点,结果可谓殊途同归;第三年,我们处女座的项目成员更是挑选了下面这7位顶尖名校前招生官,给我们留学家庭细细剪出了57期的“从0到1”留学规划微课程——大到国籍身份是否影响录取、招生官如何判断材料真实性,小到访校的注意事项、面试中的禁忌话题,涵盖了9-12年级长线规划的每个细节,全部都由来自名校前招生官的亲口解答,正版教材无疑啊!
更更更更更重要的是,此次招生官留学规划微课程将作为福利,限时免费开放给一直关注“爸爸真棒”的粉丝!
看到这里,如果你已经迫不及待要领取的话,可以扫描下方小助手微信,加入“爸爸真棒”留学规划群,获取完整课程链接👇👇
如果你还想要更多了解的话,笔者挑选了三个和留学申请直接相关的“硬核”话题,其中包括文书、活动和标化考试,也是作为申请季“救急包”分享给大家,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1
机会只有一次
如何让招生官记住你的文书?
“他们会从头到尾阅读每篇文书,但只会读一遍,即使其中有不甚了解的地方,也绝对不会重读。”Darren Reaume分别在阿姆赫斯特学院(usnews排名第二的顶尖文理学院)和塔夫茨大学工作。在他看来,学生向招生官展示文书的机会只有一次,一定要让他们一眼就看懂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然而,不少中国学生容易在文书中犯两个错误:选题太宽泛和修辞过于华丽。
通常学生文书写得不好,都是因为选材太宽泛,想一次性把自己众多的经历都包含在一篇文书中。其实选择一个小的角度,把自己的小故事给写清楚、写圆满了会更好。
Darren分享了一个他认为写的不错的小故事:有一个同学写自己和朋友都很喜欢经济学,因此会去图书馆借《经济学人》来读,但不一样的是,他们中一个人读的时候,另一个人就要去门口“放哨”。原来是这俩朋友在学校里都是不爱学习的“渣娃”,他们怕别人发现自己在读学术读物,会被当作怪物来对待。
这个故事很简单,甚至有些好笑,但充分说明了学生对于经济的热爱,因此是一篇好文书。
也许你的英语水平、写作能力都很强,也许你有一个专业的文书指导,但从招生官的角度来说,华丽但却让人费解的修辞手法并不讨巧,甚至会不利于大学申请。
“还是那句话,招生官读文书比你想象的更快,清晰的表达很重要,千万不要让阅读者摸不着头脑。”Darren继续补充说,“因此,不少学生试图用一些与众不同的形式来抓住招生官眼球,比如诗歌、特殊文体等,却有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总结来说,招生官希望在短暂的文书阅读中寻找到能为你的申请加分的一些个人特质或者故事,因此,除了出色的写作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清晰的表达和个人故事,它们才是最终说服招生官录取你的重要支撑。
2
别被“高大上”活动迷惑
长期社区服务远比短期海外项目加分
在美国大学申请平台Common App上,学生可以最多填写10个活动,比起没有活动可填,现在的学生更多面临的是活动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填。
在布朗大学前招生官Nellie Brennan Hall看来,课外活动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
与其“打卡式”参加很多活动,不如提高活动深度;
如果你能为社区长期服务,肯定比一次短期的海外暑期项目更加分。
“说到底,招生官想看到的是你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且为之投入时间和精力,并做出区别于其他人的成果。”Nellie说。
Nellie也在课程中给出了活动的具体建议:比如某同学对网球感兴趣,那么除了常规的练习之外,他是否能去挑战助理教练来训练其他队员?或者更多地参与到运动队的管理中?是否能在社区范围内举办特殊运动会让身体有残疾的人也能参与进来?是否能写一些体育的博客、拍一些照片发表在学校官网、校报上?
对于活动,宾大前招生官Leigh Morgan补充了一点: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一定要平衡学术和非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本身没有问题,但我会更建议中国学生要多参加其他活动,来让别人了解你是谁。当你不在教室、不搞研究、不谈学术的时候,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Leigh说,“大学需要好学生,在教室和图书馆里搞学术,也需要热爱社团、音乐、戏剧、体育方面的学生来组成大学这个community(社区)。”
哈耶普斯麻喜欢什么样的活动?这或许是没有答案的,但只要遵循热爱、深度,平衡学术和非学术等关键词,从身边做起,尽可能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一定会是能打动招生官的好活动。
说完文书和活动,我们再来聊一聊最令人头疼的标化问题,就拿SAT考试来说,曾经的低分要不要送?早考还是晚考?考3次还是更多?
3
正因为标化考试很重要
我们更要沉着应对
虽然包括芝大、维克森林、罗切斯特、鲍登学院、史密斯学院等美国大学纷纷不强制要求提交SAT(test-optional),但在大学招生圈的一个共识是:成绩是判断是否录取的重要因素,包括高中成绩单和标化分数,这是最能看到学生学术潜力的地方。
成绩单当然是比标化更重要的,“从0到1”课程中会有详细的介绍,我们在文中还是先谈标化。
相信不少中国学生对于SAT、ACT的标化考试总是有所恐惧,分数考的不够好怎么办?转化为行动就是多报培训班和多考试。而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前招生办副主任Lisa Cynamon Mayers看来,比起多考试,不如做好以下两件事儿:
第一,心态很重要,前两次没考到理想分数是正常的。只要你最后分数提高了,招生官会认为这是你考试的进步(当然过低的分数不建议送分提交);
第二,考试不用太多,模考练习不能太少。如今,学生有大量的SAT练习题可以做模考,即使不参加考试,大家也能很好的了解题型和考试模式。而且在过去的20年里,有不同的研究表明,如果考试次数超过3到4次,考试成绩很有可能不升反降。
因此,Lisa建议学生可以把最后一次SAT冲刺考试设置在12年级的10月,然后根据自身情况作倒推安排(言下之意也不用过早开始准备)。
“可能是经过了暑期的密集训练,或是参加考试多了之后,自然能更沉着面对,往往学生在这个阶段会有更好的发挥。”Lisa说。
关于SAT如何才能考高分,笔者曾经也请教过清华+芝大的学霸SAT老师Frank,他告诉我很多没上高分的学生缺的就是心态调整。那么,如果我们能像Lisa建议的那样不恐惧低分,多做模拟练习,合理安排考试节奏的话,考出理想的分数是水到渠成的。
由于篇幅有限,以上仅是笔者在《从0到1:藤校招生官解读美本留学规划》里摘取的一小部分内容,毕竟光是文书的话题,原课程都用了5节课来进行全面解读!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有料又不过瘾的话,赶紧扫一扫“爸爸真棒”小助手领取课程完整链接吧!此外,我们还会在群里做一次招生官讲座与现场答疑,千万不要错过哦~
“爸爸真棒”& 益博国际
《从0到1:藤校招生官解读美本留学规划》课程
限时免费领取
仅限“爸爸真棒”粉丝家庭
👆扫一扫·领课程·听讲座👆